0%

议论文写作套路:树形论证框架

我从小到大没遇到过一个靠谱的语文老师,作文也总是在二类和三类之间徘徊。第一次了解科学的写作方法,是在 GRE 的课堂上。我把老师讲解的那套议论文的系统性写作理论称为“树形论证框架”。

树形论证框架,就是说文章的逻辑结构长得像一棵倒立的树。作者在开头提出观点。为了论证这个观点是正确的,作者需要给出足以支持该观点的条件。这样的条件可能是一个简单的陈述,可能需要多个陈述同时满足(与条件),可能只需满足几个陈述中的一个(或条件),也可能是与之对立的陈述不成立(非条件)。无论是哪一种情形,现在作者的任务,就从论证原观点是正确的,变成论证支持原观点的条件是正确的(或与原观点对立的条件不成立)。这个转变,就是树形论证框架的核心,又称为递归论证。那么什么时候可以结束呢?当举出的陈述是读者认可的基本原理或客观事实,不需要进一步展开解释的时候,相应的逻辑就自然结束了。当然,实际写作中,为了语言简洁流畅,可以隐含地给出条件,而不需要把所有条件都列出来。只要读者在阅读后可以轻易地找到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即可。

下面这个例子就是依照树形论证框架写成的。

(a)工业机器人的普及,会引发大量劳动者失业。(b)在自由市场中,昂贵低效的生产力总是会被廉价高效的生产力取代。(c)工业机器人虽然采购成本高,但它维护简单,其边际成本随着产量的增长逐渐下降。(d)因此,在大型工厂中,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成本往往低于人工成本。(e)另外,工业机器人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,在生产效率和可靠性方面比人工更胜一筹。(f)大型工厂往往雇佣了成千上万的劳动者,工业机器人的进驻,势必会引发大批劳动者失业。

这段话要论证的观点是(a)工业机器人的普及,会引发大量劳动者失业。这个观点可以通过下面四个陈述的与条件得到:

  1. (b)在自由市场中,昂贵低效的生产力总是会被廉价高效的生产力取代。
  2. 工业机器人是廉价高效的生产力。
  3. 人工是昂贵低效的生产力。
  4. 受影响的劳动者数量庞大。

(b)句是经济学常识,且引入了“自由市场”这个被普遍接受的前提。作者假设读者能够接受该陈述,因此第一条不必展开。与第一条不同,后面三个条件都是隐含给出的,在段落中没有直接列举出来。(c)句和(d)句之间是递进关系。(c)句引用经济学原理,(d)句进一步表示,如果引入“产量足够大”这个前提,就可以证明,与人工相比,工业机器人是更为廉价的生产力。(e)句通过客观事实说明,与人工相比,工业机器人是更为高效的生产力。因此,(c)(d)(e)合起来就证明了上述四个条件中的第二和第三条。最后,(f)句揭示了“产量足够大”与“受影响的劳动者多”之间的联系,论证了第四条。至此,整段话通过论证四个条件,证明了观点(a)。

树形论证框架适合较为简短的议论文。它逻辑清晰,受到阅卷老师的喜爱,容易在考试中拿到好成绩。练习使用这套框架的方法也比较简单,总结来说只有四个字:拆解逻辑。每次想要证明什么观点的时候,先思考一下这个观点可以通过哪些条件的哪些组合得到,然后再依次分析每一个条件,直至挖掘出基本原理或客观事实为止。凡事勤动脑多思考的人应该能很快上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