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2017 年终总结

紧是很重要的

做过这样一个梦。我坐在如中学时代一样的教室里。不知是怎么了,我好像倒了霉运,一再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。问题的形式很简单:把日文读出来,再翻译成中文。倘若这日文是写在黑板上的,就算是我这种不怎么背单词的家伙,也能估摸着读个差不多。然而这些日文,不,这绝对是一种装置艺术,是一大堆仪器在几个化学实验铁架台上拼接出来的。我尚不清楚它们是何时矗立在那里的,或许只是全息投影下的幻觉,但现在更重要的是弄懂应该怎么读。老师不耐烦地瞅了瞅我,又叫起了另一名学生——他毫不费力地念了出来,就如同是事先录制好的答案一样。我恨不得找个理由离开教室,却只能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……

这就是过去的一年,我被日语学习支配的恐惧。

年初,经历了练琴的大溃败。我认识到,自学成才并不是万灵药。像乐器和语言这些讲究技巧的领域,找个靠谱的老师带,很有必要。

找什么样的老师呢?回想起去年实习闲得发慌的时候,在 bilibili 看苏曼老师五十音入门视频,感觉相当靠谱。她们在沪江平台上开了网络直播课,我身处海外也没有关系。

报什么等级好呢?之前用半年时间通了 Living Language Japanese 全四册,我自以为 N5 的基础还是相当扎实的,于是打算从 N4 变身正规军。从七月到十月有 N4 的夏季班,上课时间为每周一三五日的北京时间晚 8 点至 10 点,折算成太平洋时间是早上 5 点至 7 点。考虑到平时早 8 点离家上班,这个安排简直完美,丝毫不干扰我的日常生活。于是我火速交了钱开始上课。

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自称“白茉莉”的年轻女子。说年轻是一点儿不假,因为她刚刚从北外日语专业研究生毕业。她是一个除了日语靠谱之外,浑身上下都不那么靠谱的老师。苏曼与沫白的表情包在微信上架,其中对沫白的经典技能——黑化——刻画得极为到位。上过直播课的同学应该了解,如果哪个问题接得不好,她开口说“宝贝儿~”的时候,就要做好黑化防护了(比如在心中默念:黑化肥发灰会挥发,灰化肥挥发会发黑)。据说之前一届有个同学因为动词变形不过关,被老师数落的时候又没开无敌,被直接劝退了(自行选择掉线),之后落下了心理阴影,从此再也没举手回答过问题。不过按我一贯的策略,在没有自信的时候是不会贸然送死的,于是默默地在课堂里潜伏了三个月,最后成功自保。

白老师第二个不靠谱的地方在于练钢管舞。那会儿我刚从拉斯维加斯回来不久,前脚实地考察完钢管舞,后脚自己的老师就练上了。她也是真够拼,上管转得腿青一块紫一块,非要整得全身瘫痪,在床上躺一天,然后忍者伤痛给我们上课。后来她把转钢管的过程做成了无限循环的动图,配上文字“1.5倍速、根本停不下来”,在微信群中广为流传。在白老师强大的精神力场的加持下,许多学员都深为感动,说又重新点燃了人生希望,要像白老师练钢管一样拼了老命学日语。这招很奏效,N4 夏季班据说成为了苏曼日语开业以来的最强班级。当然我默默地给大家拖后腿了。

除此之外,白老师还擅长飙车。君不见秋名山上 86 来,急转漂移不复回。我白的车技,有着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。现举几例:

【例1】 紧是很重要的。

【鉴赏】 白老师作为日语教师,秉承着雷锋般的大公无私精神,在课上抽出时间帮同学们巩固高等数学的知识。通过“紧”的“重要”,短短一句,就透露了期末考试的要点:连续实值函数 f 在非空的紧集 S 中既能取得极小值、也能取得极大值。白老师身为文科生,丝毫不缺乏对高等数学的理解,也表现了她渊博的学识。

【例2】 现在下课了,该做你们喜欢做的事情了。

【鉴赏】 夜校结束,正是疲惫的身躯应当踏入梦乡之时。然而,两个小时的课程刚刚落幕,如此安然入睡,第二天还能记得多少?白老师借此句委婉地教导同学们,如果是真心喜欢日语,就应当趁热打铁,马上回顾一遍课程内容,加深记忆,这样学习方会事半功倍。

【例3】 下次你们再看岛国动作片的时候,注意一下,演员是在什么时候说出“行く”这个词的。

【鉴赏】 “行く”是演员告知导演这幕戏即将结束的信号,暗含有“今天表现不错,晚上加个鸡腿儿怎样?”的意味。白老师在课上专门强调这个观影细节,管中窥豹,通过演员群体,看到了日本社会因少子化而带来的工薪阶层工作时间过长、压力过大这一普遍问题,并隐约劝告今后打算赴日工作的学生应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。

虽然上课的这三个月时间,我感受到了白老师和 N4 夏季班强烈的上进心,但这一切对我的学习结果,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。我原本打算上课期间早上 5 点起,晚上 9 点睡。不过正值产品开发的关键时期,我晚上不得不花许多时间查故障、部署测试环境、分析日志,通常到 11 点邮箱变得清静后,才能入睡。如此一来,虽能按时起床听课,但上课质量就差强人意了。另外,语言学习依赖于日积月累的进步。N4 夏季班的微信群每天都会安排自习。所谓的自习,就是布置家庭作业,由专人负责批改。我总是想着能够抽空做一下,但到头来也只交过一次。后来因为积重难反,帮我盯进度的狐狸姐姐也选择放弃治疗了。至期末,终于欠下了几十个小时的债务。加上缺失的单词、课程回顾与课文背诵,我和班上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,终于到了一脸懵逼、两眼茫然的境地。

幸运的是,我趁着感恩节黑五大酬宾在 Udemy 上特价采购了从 N5 到 N1 的全套课程。(……欠下三点五个亿,带着他的小姨子跑了。我们没有办法,拿着课程抵工资,)原价一百多、两百多、三百多的课程,统统只要十块!没下功夫,学得不好,可以从头来过!记住,回炉重造是你的朋友!


大侠与脑残

自从 2014 年注销了人人网,在法外之地开辟了专属的创作空间,我的博客已经走过了四年的岁月。如果问今年的博客与前三年有什么不同,读者数量激增是最大的变化。前三年的博客,读者是零星现身的,每日只有几人至十几人次的访问。而在 2017 年,随着一系列文章莫名的成功,博客的年访问数暴涨了四五倍,逼近两万人次。按平均每次访问读者停留 3 分钟计算,大家今年在我的站点上一共花费了 900 小时。第一次,读者捧场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我创作花费的时间。各位看官辛苦了!

我身边的人,写公众号的还是比写博客的多。公众号和博客都是文字创作的园地,但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载体。公众号是面向订阅的,它会把每一次更新如期推送给订阅者。但是,除了订阅和分享,其他人很难检索公众号的内容。博客是面向内容的,它严重依赖搜索引擎去挖掘和提炼文本,并把特定的博客页面以搜索结果的形式呈现给感兴趣的人。面向内容的特点,使博客更加适用于时效性长的文章——它不会像公众号一样被轻易地淹没在时间线中。可能是因为技术类文章天然拥有时效性长的属性,再加上建站着实是一件值得为之折腾的事,博客依旧是码农们更青睐的创作平台。

作为读者,该如何判定作者的技术水平呢?据我长期观察,如果技术博客中有不少与政治或二次元相关的文章,那作者的水平通常是有保证的。政治文章的作者为了防止查水表,需要狂点“隐匿术”相关的科技,没有些像样的功夫恐怕撑不了多久。至于二次元,考虑到阿宅们平时的活动极为有限,除了唠叨“国欠妹”之外,有相当大的概率闭门研制各类黑魔法和末世科技,因此遇到法力高强者也不必大惊小怪。考虑到我的博客未能达成上述任何一条标准,与技术实力还是非常相称的。

一个典型二次元技术大佬博客的标签

下面是 2017 年截至 12 月 21 日读者阅览排名前十的页面。可以看到《白色相簿2》霸占榜首,奠定了『披着 galgame 外衣的技术博客』的基调。如果当时没那么懒,除了妖艳贱货之外再开一篇写大魔王的帖子,我相信会一样火爆的。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,技术类的文字是最没人看的,想要快速提高知名度,天天发游戏娱乐、明星八卦才是正途。

2017 年博客访问量前十的页面

与其分析读者的行为,我倒是觉得与读者直接沟通来得更加爽快。在过去的一年里,我和读者发生了几件趣事。

我本以为去年创作的 《谈谈〈人类简史:从动物到上帝〉》 与大多数失败之作一样,从发表之日起就注定无人问津。万万没有想到,这里竟然会成为一次交锋的主战场。过来挑衅的,是一个移居澳大利亚的顽固基督徒,他认为应当对《人类简史》中的进化论观点进行彻底的批判。他出招的手法,就是在 Disqus 评论区上不断重复地发出战斗的呐喊。最开始,我对他的评论没有在意,认为读者过目之后心中自有评定。几天后,我有些为他的执着打动,每天不辞辛苦地复制粘贴,教会也不会因此晚餐加个鸡腿儿吧,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战士了。但是好景不长,过了几天我就忍不住了:这到底是你的地盘还是我的地盘?你每日来骚扰朕,虽然打的不是『澳门新葡京』的名号,但每每上奏相同的内容,是在众诸侯面前把朕当作傻子吗?惑乱朝纲,成何体统!应重修版面,以正视听,大胆贼人,就地正法。第一位评论区被拉黑的用户从此诞生。

博客评价区的典型景象

读者群体中,既有脑残,也有大侠出没。当大侠发现见识短浅的博主在布道时,也会看不下去,便拔剑相向,在评论区展开围攻。我即兴写的 《HHKB 键盘布局配置方案》 就遭遇了这样的险情。彼时我刚入手 HHKB 不久,把玩两日,自以为领会了它的设计,凭我在 Windows 系统上的体验妄想出 Mac 用 2-3-4 布局的设定。后来,先后有两人就 2-3-4 布局中把 Command 键移至右侧表示强烈抗议,并提出了更加科学的 2-6 布局。作为一个因为工作而不得不上手 Mac 的用户,我对 Command 键的理解果然还是停滞在幼儿园水平。在此谢谢两位大侠阐释设计原理,让我理解了 HHKB 作为 60% 键盘王者经久不衰的原因。


新闻工作者

关于这一节的背景故事,请参见 《NSX Transformers [Dropkick] 开发后记》

我刚来 VMware 没多久,就感觉自己人品不佳,被随机匹配到了 hard 模式。先前开发 Dropkick 时吭哧吭哧的场景,在原先那篇文章中已有提及。后来的三个月,我想做出一些改变,但还是没能摆脱新闻工作者的宿命。我所说的新闻工作者,不是新闻编辑,而是创作新闻的人。鲁迅早就发现了,中国人很喜欢围观,我也一样,自然不想错过什么好戏。但年末的这段时间就像中了邪一样,就算一开始还是看别人的戏,但是看着看着大家就围过来看我了。我不想演戏啊,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。

如果说随机匹配的 hard 模式是命不好,那么手贱自选 hard 模式就全然不可饶恕了。我发觉公司标配的 Herman Miller 牌办公椅实在太舒服,坐下来不出一个小时,就会困得哈气连天。由于这样非常影响工作效率,于是我申请把自己的桌子提升到站立高度,并更换了一把简朴许多的站立座椅。后来的我,每天超过一半的工作时间都是站着度过的。一开始,我还洋洋得意地跟同事说,咖啡因是你们的燃料,代码是你们的产品,不过我会光合作用,站着就可以代替咖啡因了。可是渐渐地,站立办公的缺陷逐渐暴露。

首先,站立并不能阻止人的睡眠。睡着的那个瞬间,肌肉会失去力量,使人朝某个方向倒下。因为前方是桌子,理论上说向前倒是最安全的,但在实际场景中大脑可做不出任何决定。不过,我们也大可不必担心,因为倒下的瞬间,双耳中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会捕获到一个强烈的信号,并将肢体剧烈运动的信息报告大脑。大脑此时会犹如主角光环附体一般,突然神奇地调动四肢,在失去重心的一刹那,又把人拉回来。外人看来,这个人就像莫名抽搐了一下似的。

其次,我身处的隔间,地理位置非常差,要是打 Civilization 看到这种地形,一定会选择重开的——前方是墙,右侧是走道,后方是大片的开阔地,开阔地的外围是经理们的 VIP 办公区。把桌子架高之后,我的视野范围没什么变化,倒是周围一片人对我的视野得到了极大提升。不仅是走过路过的人,经理只要抬一下头就能看到我的屏幕。这样一来,基本上就是把 youtube 判了死刑。

和许多年轻工程师一样,我也喜欢一边听音乐一边工作。这么做的原因是出自快乐三角理论。创作、音乐和游戏是能给我带来快乐的三件事。两件快乐的事情重合在一起,不应该是双倍的快乐吗?(小木曾雪菜语)节奏游戏已经无可辩驳地印证了这一判断,听音乐工作自然也不是例外。不过照上述理论,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把三者统一起来——给节奏游戏制作地图了。可惜迄今为止我尚未就此做出任何尝试。

从辩证统一的角度讲,听音乐工作必定有它的坏处,比如思绪会被带跑偏。记得某日上午,经理跟我约好了一对一的会谈。会谈之前,我在听某个战争游戏的原声带,脑中大概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:

纵观江湖
看似风平浪静
实则暗潮汹涌
阴谋逐渐浮出水面
经历磨难的英雄儿女又如何应对
是就此屈服于黑恶势力
还是鼓起勇气拼死一战
单挑 boss
勇刷装备
皇城 PK
胜者为王
……

就在此时,经理忽然出现在我的身旁,说时辰到了,咱开始吧。我没能从连篇的思绪中抽出身来,准确地说,那首曲子的洗脑能力太过强大,让我无从应对。之后的半个小时,我都一直强忍着笑容,但还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。经理应当早已看到了我扭曲的表情,估计他一脸狐疑地在想,这个人是不是吃错药了?不过既然是公务,确实不方便问吃药这回事。经过这一事件,我的形象或许已经崩塌了不少。


特别的存在

今年值得纪念的事情还有很多。

坚持了一整年的跑步。若不是因为天气和怠惰时有松懈,每天清晨照例是跑步机上 30 至 45 分钟的有氧运动。跑多长时间往往取决于汗水什么时候流进眼睛,配速则由年初的 6 mi/h 逐渐提到了 7 mi/h。不论提速还是延长距离,都做得到,不再加把劲儿是为了防止一大早精疲力竭。有一次跑了近一个小时,来到公司没多久就神情恍惚,不得不在早上 11 点寻觅了一张躺椅闭目养神。

下半年,我参加了三藩的 5 公里与伯克利的 10 公里跑。尽管开车上班时常会遇到晨跑的青年,但湾区跑步爱好者的数量还是远超我的想象。以伯克利赛事为例,号码牌上 2000 到 8000 的全是半程马拉松选手,让我们这些跑 10 公里的弱鸡玩家瑟瑟发抖。体验过两把之后,我感觉自己的成绩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,期望明年在半程马拉松的赛场能有所斩获。

今年做过的事情里,有特别成功的么?

博客的经营应该算是最成功的事情了。但我心里也知道,这大抵是踩中了热点的功劳。要论写作水平,我距离大多数公众号仍有差距。

日常工作与锻炼身体给个良好的成绩是没有疑议的,日语学习能不能合格就值得商榷了。

各类杂事的完成度倒是极高。不论是在家即可开展的读书、听歌、赏剧、游戏,还是外出才能参与的观影、聚餐、购物、旅游,一个都没落下。在此承蒙厨神室友、美食侦探蛟蛟老师和其他诸位同学同事的照顾。

高等料理实验室 -- 原料库

今年做过的事情里,有特别失败的么?

排在第一的是一次无比尴尬的表白。

音游战线全军覆没。osu! 排名不断下滑,更多的 SSR 和 UR 也救不了我的LoveLive!,88 键下落式音游 Synthesia 在与 easy 模式死磕数月后陷入沉寂。我最后坦然面对自己毫无天赋的现实,痛并快乐着。

另外,我还鬼使神差地开设了几期零基础 Python 函授直播课程。不过由于种种原因,热情褪去,这门课也没有了下文。

年初计划的事情,都做得怎么样了?

得了吧,分布式系统相关理论,研读各类学术论文,我当时确实是有些异想天开了。今年唯一完成的慕课是 Bitcoin and Cryptocurrency Technologies,而不是预设的 MIT 6.824 Distributed Computer Systems Engineering。想起去年 12 月毕业的时候还谈过一段理想,但一年以来都没有什么实际行动。可怕,仅仅一年的时间,我的理想与现实已经渐行渐远了。考虑到一年可能出现的诸多不确定性,以后我还是有啥说啥,不写什么年度规划了。

为什么感觉一年过去了,却什么都没有做到?

一天的时间,真的很有限啊。工作日,要安排八个小时的睡眠,八个小时的工作,两个小时的通勤,一个小时的晚餐。剩下的五个小时,有两个小时交给晨间的锻炼,因此每天属于自己的时间不过三个小时而已——这还是不需要加班的时候。周末会放松许多,但由于中午或晚上的各类安排,能高效使用的时间依旧有限。听说,如果有相处的对象,可支配的时间至少会缩减一半;等再有了孩子,就更是要把其他的时间都侵占了。

与管好钱包一样,开源节流的思想同样适用于时间管理。若不能雇个帮工或者让机器代劳,开源怕是行不通的。至于节流呢,倒是有很多办法。大家常说的抓住碎片时间,我在今年做出了不少有益的尝试。卸载 Facebook、微博和知乎三款应用,把时间还给阅读。上百个小时的曲库顶不住每天上下班翻来覆去地播放,改为听书是意料之中的转变。这两件事加起来提供了大多数的阅读时间。

时间挤出来了,但为什么还是没有成果呢?

尝试新鲜事物总是容易的,但坚持不懈很难。有一本名为《七周七语言》的书,允诺一星期教你一门新的计算机语言。同理,速写、手账、摄影等一大波技能,也都有快速入门的通道。不过,等新鲜感过去,开始了收效缓慢的持续投入,其他的事物,会不会有更大的吸引力了呢?对大多数人来说,这个答案应该是肯定的。

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,能满足我们一辈子的探索乐趣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要抱着旧爱不放,不每次都尝试些新的东西呢?

因为,有些乐趣,是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抵达的。正如双簧管,据称是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乐器,学习者要为之付出许多年的心血。而正由于她独特的音色,在各类交响乐中担当独奏,因此成为了特别的存在。没有常年累月的付出,就不会有独奏的乐趣和荣耀。

明年,是否要开始,成为特别的存在呢?

是为 2017 年的总结。